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旗魚




槍魚屬 Makaira Lacepède, 1802
旗魚又稱為馬林魚,是多種海中大型掠食性魚類的總稱。
大型的種類可超過4公尺長。吻部細長。分佈於所有主要大洋。以其他魚類為食。旗魚是受歡迎的食物和遊釣魚種。

斑馬魚

Zebrafisch.jpg

斑馬魚,又名藍條魚花條魚藍斑馬魚印度魚印度斑馬魚,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的其中一

飛魚


飛魚硬骨魚綱頜針魚目,在動物分類學上稱為飛魚科,是一類具有滑翔能力的類。
體態修長,但稍稍側扁,長度一般為45厘米。吻短,口小,眼大。胸鰭發達如翼,腹鰭也比較發達,尾鰭的下葉要比上葉長。由尾部迅速擺動,可達到極大的速度,然後躍出水面,張開胸鰭,可滑行百米以上的距離。

長鰭鮪

學名(拉丁文) Thunnus alalungal
俗名 長翅甕串 長鰭串 白肉串 長鬚甕串
英名 Albacore 【愛柏考金槍魚】
分類 鯖科(Scombridae)
分布 全世界溫帶及熱帶海域

南方黑鮪

學名 Thunnus maccoyii
俗名 油串
大陸地區 馬蘇金槍魚(南方藍鰭)
英名 Southern bluefin tuna
日本語 ミナミマグロ
分類 鱸形目(Perciformes) / 鯖科 (Scombridae)
分佈 南半球 南緯30至50度之間的溫帶水域。

鮪魚

北方藍鰭金槍魚


鮪魚拼音wěi,注音ㄨㄟˇ,音同「偉」,又名金槍魚。香港人起初用近似其英語的發音讀做吞拿魚而一直沿用至今[1]澳門葡萄牙語舊譯為亞冬魚),是一種鯖科海洋生物,大部分皆於於鮪屬。
鮪魚的肉色為紅色,這是因為鮪魚的肌肉中含有了大量的肌紅蛋白所致。有些鮪魚,例如藍鰭鮪(T. thynnusT. maccoyiiT. orientalis)可以利用泳肌的代謝,使體內血液的溫度高於外界的水溫。這項生理功能使鮪魚能夠適應較大的水溫範圍,從而能夠生存在溫度較低的水域。
游泳速度快,瞬時時速可達160公里,平均時速約60-80公里。
鮪魚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中部與大西洋中部、屬於熱帶-亞熱帶大洋性魚。鮪魚的遊程很遠,過去曾經在日本近海發現過從美國加州遊過去的鮪魚。
鮪魚有8個品種,其中多數品種體積巨大,最大的體長達3.5米,重達600-700公斤,而最小的品種只有3公斤重。鮪魚的繁殖能力很強,一條50公斤重雌魚,每年可產卵500萬粒之多。
鮪魚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海產食材,經濟價值較佳。但因被漁民過度捕撈,已對牠們的種群數量造成威脅,最明顯的莫過於藍鰭鮪。因此國際間開始管制鮪魚的捕撈。

墾丁怪魚 裸胸鯙 - 發生不明生物咬傷戲水遊客事件

屏東墾丁小灣沙灘,墾丁 遊客被咬 本周二發生不明生物咬傷戲水遊客事件,受傷遊客送往署立恆春旅遊醫院治療,醫師就傷口痕跡研判,墾丁 遊客被咬不像水母造成,海生館海洋生物研究博士何宣慶說,從傷口照片初判,可能是裸胸鯙或海蛇類生物所致。墾管處保育課長馬協群表示,這是第一次發生遊客在小灣被水中生物咬傷事件,將派員到小灣海域調查。

墾丁怪魚 裸胸鯙 - 感覺到生物一個翻身,腳背隨即流血

墾丁遊客被咬 兇手疑為墾丁怪魚 裸胸鯙 洪先生本月23日,與家人從高雄南下墾丁度假,傍晚他和妻小在小灣沙灘玩水,因口渴準備上岸,從海水中走到與沙灘交界處時,右腳突然踩到不明生物,他感覺到生物一個翻身,自己的腳背隨即流血。

墾丁怪魚 裸胸鯙- 女遊客在小灣沙灘戲水時遭不明生物咬傷


墾丁遊客被咬 兇手疑為裸胸鯙 現場救生員聽聞有人受傷,上前幫忙止血,並通知救護車將洪先生送醫治療。當天稍早也有另名謝姓女遊客在小灣沙灘戲水時遭不明生物咬傷,她右手無名指有約6公分左右傷口,經送醫縫合才止血。

署立恆春旅遊醫院表示,兩名遊客都是出現侵入性傷口,狀況不同於水母螫傷的皮膚紅腫,由於兩遊客都沒有清楚看見不明生物,難以判斷是遭何種生物咬傷。

魚腹驚現異形生物 嚇得廚師拔腿就跑(圖)


2005年7月16日中午11時許,江蘇省連云港市區大慶東路的徐三家

常菜館,廚師在灶間鍋台邊剖魚時,突然從一隻巴掌大小的鯽魚腹

中緩緩地爬出一只乳白色的軟體動物,嚇得徐姓廚師撒腿就跑,邊

跑邊叫,“不得了,見鬼了,我從來未見到這種怪物。”幾分鐘後

,記者趕到現場,只見灶間案板上的鯽魚已經剖好,軟體怪物在魚

腹中不斷地向外“張望”,並試圖爬出來,記者能清晰地看到怪物

的“眼睛”。

在征得飯店廚師的同意後,記者用竹簽將怪物撥出後,怪物便在案

板上無方向地緩慢爬行,模樣很像一只乳白色的小烏龜。記者用竹

簽將其翻過來,發現它的模樣更加怪異,在半透明的腹部,竟密集

地長出了14只腳爪,用竹簽碰碰其爪子,爪子便自動縮到軟體內,

讓人毛骨悚然。

站在一旁的廚師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長了這麼大,廚師也幹了許

多年了,從魚腹中鑽出這麼個怪物,還是頭一回看到。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肺魚亞綱





含肺魚學名Hyneria)是一種史前的掠食性魚類,生存於3億6000萬年前的泥盆紀。牠們長約4米[1]及重達2噸。其骨骼顯示牠們的鰭很強壯,有可能可以走到陸地上。
含肺魚的化石是於196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發現,包括了牙齒、骨骼及尾鰭。[2][3]自此以後就發現了更多的標本,但卻未有完整的骨骼。含肺魚是一種肉鰭魚,屬於Tristichopteridae,與新翼魚一樣於泥盆紀都非常普遍。

腔棘魚亞綱

南非矛尾魚Latimeria chalumnae
腔棘魚腔棘目魚類,包含了最古老的有頷下門分支。一直以為腔棘魚所屬種類已於白堊紀末完全滅絕,但於1938年南非發現矛尾魚後,這個想法才被打破。

肉鰭魚綱



肉鰭魚是硬骨魚類的一個綱。此類魚的特點是魚鰭中有一個中軸骨,在前鰭的基部上有明顯的肌肉組織與分開的兩片腹鰭,和之後兩棲動物四足類動物的演化有直接的關聯性。此綱之下包括肺魚下綱(Dipnoi)、腔棘魚亞綱(Actinistia)和四足形亞綱(Tetrapodomorpha)。 其中的腔棘魚曾被認為已完全滅絕,直到1938年才在非洲東南海域深海捕捉到活體,之後並在印度等地區多次被發現而證實仍然存活於深海中。目前僅存一目二種,即矛尾魚,被認為是魚類中的活化石

輻鰭魚綱



輻鰭魚綱學名Actinopterygii)指的是鰭呈放射狀的(條鰭魚 Ray-finned Fishes)。 輻鰭魚是脊椎動物中最具優勢的種類,共有超過27,000種,遍及淡水海水環境。

硬骨魚總綱



硬骨魚魚綱的一個主要類別,大部分魚類屬於硬骨魚類。
骨骼多為硬骨,身體被硬鱗、圓鱗或櫛鱗,有時裸露無鱗;無鰓裂,外被一骨質鰓蓋;一般具有。大多是體外受精,卵生,少數為卵胎生。

棘魚綱


棘魚綱是一類早已絕滅、僅存在於古生代的最早的有頜魚類。有頜魚類在漫長的歷史演化中形成了兩大主支一真口魚類板鰓類。棘魚類和硬骨魚類共同組成了真口魚類,牠們有著共同的祖先,在真口魚類中代表了兩條獨立的進化路線。
同其他所有的原始有頜魚類一樣,棘魚具有偶鰭,耳內有三個半規管,腦顱和咽顱是分開的兩部分,鰓長在鰓弓的外側,領是由頗弓骨骼形成的。棘魚類通常是較小的魚,長度很少超過20釐米,然而一些種類可超過兩米。棘魚具有似鱉的外形,兩對偶鰭,一個歪形尾,除了尾鰭以外,所有鰭的前方都具棘刺,這也是棘魚名字的來源。
棘魚身體披有特殊的鱉皮狀的密集鱗片,但不呈覆瓦狀排列。鱗片呈方冠狀,由緻密的齒質和骨質形成,沒有髓腔,根據這一點可以很容易地區分棘魚鱗片與花鱗魚鱗片。記錄表明,棘魚類最早是發現於早志留紀,最晚出現在早二疊紀

軟骨魚綱

大白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

軟骨魚類是一種古老的魚類,進化自盾皮魚
軟骨魚和硬骨魚,一起出現在泥盆紀,它們不斷進化,最後取代了盾皮魚類。現存的2萬多種魚類中,根據其骨骼的性質,可分為軟骨魚和硬骨魚兩大類。
軟骨魚類是魚類中最低等的類群,骨骼全部由軟骨組成,體被盾鱗或無鱗;鰓裂每側5-7個分別開口於體外,或4個外被一膜質鰓蓋;雄性的腹鰭里側具有鰭腳;尾鰭呈歪尾型;腸具有螺旋瓣;無鰾;軟骨魚類的生殖方式是體內受精,卵生卵胎生胎生
絕大多數在海洋中生活,但它們卻起源於淡水生活的祖先。

盾皮魚綱

鄧氏魚頭骨

盾皮魚綱學名Placodermi)是一類已經滅絕的魚類,大約生活在志留紀泥盆紀,共繁衍了近7000萬年[1]。盾皮魚類是脊椎動物,是最早的有頜魚類,頭部和胸部覆蓋骨甲,故得名。它們的頜是由頭部兩側的支撐鰓的弓狀骨演化而來的。2005年8月,約翰·A·朗(John A. Long)及其野外考察隊對戈戈(Gogo)站高地草地的考察中,發現帶有礦化臍帶胚胎的盾皮魚化石。[1]這個發現顛覆了以往對性行為體內受精起源的認識。[1]

七鰓鰻

Havsnejonöga.jpg

七鰓鰻綱學名Petromyzontidae),又名八目鰻綱,是脊椎動物的一綱

頭甲魚

Cephalaspis tenuicornis.jpg

頭甲魚屬學名Cephalaspis)甲胄魚的一類,屬於無頜總綱。頭甲魚類生活於奧陶紀泥盆紀化石北美歐洲北極地區都有發現。

缺甲魚綱

頭甲魚屬

頭甲魚綱學名Cephalaspidomorphs)是一類無頜魚。大部份學者都認為它們已經滅絕,但七鰓鰻有時也會被分類到此類之中。若七鰓鰻包含在內,頭甲魚綱的年代由志留紀泥盆紀延至今天。

花鱗魚綱

Acanthodii.jpg
棘魚綱
是一類早已絕滅、僅存在於古生代的最早的有頜魚類。有頜魚類在漫長的歷史演化中形成了兩大主支一真口魚類板鰓類。棘魚類和硬骨魚類共同組成了真口魚類,牠們有著共同的祖先,在真口魚類中代表了兩條獨立的進化路線。
同其他所有的原始有頜魚類一樣,棘魚具有偶鰭,耳內有三個半規管,腦顱和咽顱是分開的兩部分,鰓長在鰓弓的外側,領是由頗弓骨骼形成的。棘魚類通常是較小的魚,長度很少超過20釐米,然而一些種類可超過兩米。棘魚具有似鱉的外形,兩對偶鰭,一個歪形尾,除了尾鰭以外,所有鰭的前方都具棘刺,這也是棘魚名字的來源。
棘魚身體披有特殊的鱉皮狀的密集鱗片,但不呈覆瓦狀排列。鱗片呈方冠狀,由緻密的齒質和骨質形成,沒有髓腔,根據這一點可以很容易地區分棘魚鱗片與花鱗魚鱗片。記錄表明,棘魚類最早是發現於早志留紀,最晚出現在早二疊紀

鰭甲魚綱

Drepanaspis gemuendina

鰭甲魚綱學名Pteraspidomorphi)是一類已滅絕的早期無頜魚。其頭部化石顯示有大幅的裝甲。一些物種甚至可以在淡水中生存。其下包含了異甲魚目、Thelodontidae、Astraspida、Arandaspida及Eriptychiida。

大西洋鯡魚(Clupea harengus)世界上最繁盛的魚種

魚類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蟲類(12%)、哺乳類(9%)、兩生類(8%)五大類。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當時已知魚類共有24618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32100種。[1]

昆蟲

蜜蜂 (膜翅目)

昆蟲在分類學上屬於昆蟲綱(學名Insecta),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動物,已發現80多萬種[來源請求],比所有別種動物加起來都多。字原作[1]
昆蟲的構造有異於脊椎動物,它們的身體並沒有內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層由幾丁質(英文 chitin)構成的殼。這層殼會分節以利於運動,猶如騎士的甲胄。
昆蟲在生物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蟲媒花需要得到昆蟲的幫助,才能傳播花粉。而蜜蜂採集的蜂蜜,也是人們喜歡的食品之一。在東南亞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蟲本身就是當地人的食品。
但昆蟲也可能對人類產生威脅,如蝗蟲白蟻。而有一些昆蟲,例如子,還是疾病的傳播者。
有一些昆蟲能夠藉由毒液或是叮咬會對人類造成傷害,例如虎頭蜂在有人入侵地盤時會以螫針注入毒液

刺蝟

普通刺蝟

刺蝟是屬於哺乳動物中的蝟形目。最普遍的刺蝟種類是學名為「歐洲刺蝟」的普通刺蝟,廣泛分佈在歐洲亞洲北部,在中國的北方和長江流域也分佈很廣,這種刺蝟冬天冬眠,在蘇南民間又被叫做「偷瓜獾」。刺蝟體肥矮,爪銳利,眼小,毛短,渾身有短而密的刺,遇敵害時能將身體捲曲成球狀,將刺朝外,保護自己,剛出生時刺軟眼盲。刺蝟在夜間活動,以昆蟲和蠕蟲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蟲子,因此有利於農業消滅害蟲。和豪豬不同,刺蝟的刺不能脫落。刺蝟一般能抵抗許多種毒物,但無法抵抗殺蟲劑,有時因誤食被殺蟲劑殺死的蟲子而中毒身亡,因為行動緩慢,有時會被高速行駛的車軋死。刺蝟的主要天敵是貓頭鷹狐狸等食肉動物。
當它經過一種有氣味的植物時,會咀嚼然後吐到自己的刺上,使刺保持當地的氣味以防止被天敵發覺,也可能使其沾染毒物,以抵抗攻擊它的敵人。
一般刺蝟能成活4-7年,但作為寵物的據記載有成活達16年的。
作為寵物的刺蝟是由普通刺蝟和非洲的「四趾刺蝟」雜交培養的,不冬眠,個頭較小,不耐寒。普通刺蝟不易作為寵物飼養。有的國家禁止將刺蝟作為寵物飼養。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印太平洋喙鯨

無法找到符合 "印太平洋喙鯨" 的相關結果。

朗氏中喙鯨(學名:Indopacetus pacificus)舊稱朗曼氏喙鯨,又稱太平洋喙鯨印太洋喙鯨。其可說是目中最神祕的物種,現有標本只有2個風化了的頭骨,沒有已證實的活體觀察記錄,甚至連完整屍體都不曾見過。最初由H. A. Longman以Mesoplodon pacificus之名發表,僅根據1882年在澳洲昆士蘭(Queensland)海灘發現的一個頭骨與下顎。當時科學界懷疑這個頭骨可能是初氏中喙鯨(True's Beaked Whale)的亞種,或是成年的雌南瓶鼻鯨。1955年在索馬利亞海灘發現了第二個朗氏中喙鯨的頭骨標本,於是到了1968年,芝加哥田野博物館的喙鯨專家Joseph Curtis Moore確立朗氏中喙鯨為一獨立物種的分類地位,並創立一新屬為Indopacetus,此屬名表示該鯨種生存於印度洋太平洋。部分學者不認同上述分類法,仍將其置於中喙鯨屬(Genus Mesoplodon)中。在印度洋與太平洋熱帶海域曾有不知名的鯨類目擊記錄,通常稱之為「熱帶瓶鼻鯨」(tropical bottlenose whale),可能就是朗氏中喙鯨。

貝氏喙鯨

與人類體型的對比
貝氏喙鯨,學名Berardius arnuxii,舊稱貝爾氏喙鯨,有時又被稱為巨瓶鼻鯨北太平洋瓶鼻鯨巨四齒鯨北太平洋四齒鯨以及北方四齒鯨。牠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現生種喙鯨。1881年,俄羅斯一位地方首長Nicholas Grebnitzki在白令海發現未知的大型喙鯨頭骨,之後由學者Leonard Stejneger在1883年時提出學名。牠們一度曾被視為其近親阿氏貝喙鯨(Berardius arnuxii)的北方變種,直到1910年學者True F.在論文中提出完整樣本觀察報告,確認兩者是獨立的兩個物種。在日本外海,由於其龐大的體型且常在岸邊出現,使之成為商業捕鯨的目標,特別是在日本的千葉縣(chiba),貝氏喙鯨極具商業價值,多以新鮮鯨肉或肉乾販售。貝氏喙鯨在日本被稱為「tsuchi-kujira」(假名寫作「ツチクジラ」,漢字為「槌鯨」),「tsuchi」是一種形狀像瓶子的老式木槌,「kujira」意思是「鯨」。與其他喙鯨相同,貝氏喙鯨生存於較深的海域,對研究工作而言是一大挑戰。一直以來對牠們的研究主要來自於解剖日本捕捉到、或隨後在市場上販售的樣本。

長鰭領航鯨

Illustrazione globicefalo.JPG
長肢領航鯨學名Globicephala melas),又名長鰭領航鯨大西洋領航鯨黑圓頭鯨巨頭鯨,是兩種圓頭鯨屬的其中一種。牠們屬於海豚科,但其行為較為接近鯨魚

殺人鯨

浮窺中嘅虎鯨
殺人鯨(英文 Orca / Killer Whale),學名叫虎鯨 / 逆戟鯨Orcinus orca,拉丁文意思係「嚟自陰間嘅鯨魚」),事實上佢係世界上最大,最孔武有力嘅海豚鯨魚品種。因為獵食時兇殘,有咬嘅記錄(1973年美國海軍潛水手冊記載曾咬過一名滑浪人士)[2],而且重食好多海獅海豚而得到殺人鯨呢個名。
自1970年代以來,全球有24人俾殺人鯨殺死[3]

偽虎鯨

False killer whale 890002.jpg
偽虎鯨學名Pseudorca crassidens)為海豚科偽虎鯨屬下唯一動物,生活於世界各地暖溫帶至熱帶海域。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南海、黃海、台灣海域、東海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英格蘭。[3]
偽虎鯨體型和虎鯨類似,因此得名,但是它們並非近親。

瓜頭鯨

一隻瓜頭鯨,可以清晰的看見他的唇部呈現白色
瓜頭鯨學名Peponocephala electra)別名有瓜狀頭鯨多齒黑鯨小殺人鯨伊列特拉海豚[3]。它為海豚科瓜頭鯨屬下的唯一動物,因其尖瓜狀的腦袋而得名[3]。該物種遍布世界各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外海的深水海域[3],包括台灣的蘇澳[2],中國大陸的東港附近[4]

一角鯨

Narwhalsk.jpg
一角鯨學名Monodon monoceros英文名:Narwhal)又稱獨角鯨長槍鯨,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總是與傳說中的獨角獸Unicorn)聯想在一起,理由很明顯:雄性一角鯨長有長而呈螺旋狀的長牙,讓牠們比世界上任何生物都要接近傳說中獨角獸的形象。事實上在中世紀以前,商人與𫔀金術士將一角鯨視為神祕的生物,其長牙被當作「獨角獸的角」,價值非凡。雖然現今已不再將牠們與獨角獸作聯想,但由於一角鯨所處的遙遠而嚴峻寒冷的北極,與其獨特的外觀,牠們仍然是令人著迷的生物。

矛齒鯨

矛齒鯨的重建圖



矛齒鯨Dorudon)是龍王鯨科中的一個屬,生存於4100萬至33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身長約5公尺(16英呎),很有可能是肉食性的,以魚類、烏賊為主食。矛齒鯨生活於溫暖的海域,北美洲與埃及都有發現牠們的化石
因為矛齒鯨相當類似龍王鯨,所以矛齒鯨原先被認為是未成年的龍王鯨,但是後來矛齒鯨的幼鯨化石被發現,古生物學家才發現牠們是不同種。
雖然矛齒鯨看起來相當類似現代鯨魚,不過牠們沒有辦法向現代鯨魚那麼有效率的使用超音波。牠們的鼻孔位在嘴與頭頂的中間,就跟其他的龍王鯨類一樣。

龍王鯨

Basilosaurus.jpg
龍王鯨學名Basilosaurus,意為「帝王蜥蜴」),又名械齒鯨(Zeuglodon),已經絕種的古代海洋哺乳動物,現代鯨魚的近親,是鯨目中的一個,生存於39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
龍王鯨剛開始被誤認為是巨大的海洋爬蟲類化石,所以被命名為帝王蜥蜴。它最早是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被發現的,隨後古生物學家從埃及巴基斯坦發現的化石中辨認出至少存在兩個其他的種。
龍王鯨平均身長為18公尺(60英呎),而且擁有比現代鯨魚更為修長的身體。古生物學家對於牠們已經退化的短小後肢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可以證明現代鯨魚原先是由陸生哺乳類動物演化而來。龍王鯨也是密西西比州與阿拉巴馬州的州化石

羅德侯鯨

Rodhocetus.jpg



羅德侯鯨學名Rodhocetus)是一滅絕鯨魚,有著陸上哺乳動物的特徵,顯示了鯨魚從陸地進入海洋的過渡性。
第一個發現的物種R. kasrani,牠的盆骨已與脊骨及後肢融合,並有分化的牙齒。另一個較近期發現的R. balochistanensis,牠的踝骨支持了羅德侯鯨是偶蹄目演化的直接連結,並推翻了很多指鯨魚是由中獸目衍生而成的理論。羅德侯鯨踝骨結構中的滑車是雙軸式的,在哺乳動物中只有偶蹄目有這個特性。[1]
羅德侯鯨的頭顱骨
羅德侯鯨的耳骨已經非常像鯨魚的,但游泳方式則不同。羅德侯鯨肯定是半水中動物,後肢大而有蹼,用以在水中推進。牠的尾巴粗壯,可以作為舵。很多學者指羅德侯鯨的游泳方式像水獺,但2003年進行的主成分分析發現羅德侯鯨的四肢比例與俄羅斯麝鼴接近。
羅德侯鯨的第一個化石是於2001年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發現,估計屬於4700萬年前。牠提供了鯨魚演化歷史的資料。[2]

原鯨

Protocetus BW.jpg


原鯨(學名:Protocetus atavus)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古代鯨魚,屬於原鯨科巴基鯨生活在始新世中期,約4500萬年前。原鯨身長為2.5 公尺
原鯨是一種相當原始的鯨魚,仍然擁有後鰭,前鰭則長有腳趾。牠們的長下顎中長有銳利的牙齒與更原始的巴基鯨不同的是,原鯨可以完全聽見水中的聲音。

走鯨

走鯨學名Ambulocetus),又名陸行鯨,是一種早期的鯨魚,可以同時行走及游泳。走鯨是過渡化石,顯示了鯨魚如何從陸上的哺乳動物演化出來。走鯨的外表像鱷魚,約有3米長。牠的後肢較適合游泳,可能像水獺及鯨魚般擺動背部來游泳。有指走鯨像鱷魚般獵食,潛伏在淺水地區捕獵不為意的獵物。就其牙齒化學分析發現走鯨可以出入淡水及海洋區域。
走鯨沒有外耳。牠會將頭貼近地面感受振動,藉以追蹤獵物。
走鯨的重組圖。
科學家認為走鯨是早期的鯨魚,原因是牠有類似的水中特性,包括有潛入水中的適應性,而其圍耳骨的結構像鯨魚的可以在水中聽聲。另外,牠的牙齒亦與鯨魚的牙齒相似。牠的牙齒型態不同。
走鯨化石是在巴基斯坦發現。在走鯨的時代,巴基斯坦是近古地中海的海岸區域。

巴基鲸

巴基鯨


巴基鯨科(Pakicetidae)是已滅絕哺乳動物鯨目中最早的成員。現今鯨目的成員,如鯨魚海豚都是水中生活的動物,巴基鯨科卻是生活在陸地上的。由於牠們的化石都是在近海邊發現,估計牠們會有部份時間在水中生活。
已知的巴基鯨科包括像巴基鯨Nalacetus及像狐狸魚中獸。巴基鯨最初是由菲利浦·金格里奇(Philip Gingerich)等人於1983年發現,其下的三個物種都是在巴基斯坦發現,故得此名。這個區域相信於5300萬年前巴基鯨仍然生存時是特提斯海的海岸。
巴基鯨科是肉食性的陸上動物,估計是現今鯨魚的祖先。牠們的耳骨位置、中耳的摺疊情況及臼齒上小齒的排列,都是與現今鯨魚相似及所獨有的。就現今的鯨魚演化歷史,一般接受是由巴基鯨科演化成兩棲的陸行鯨科,進而成為龍王鯨科及其後的鯨魚。

古鯨

鯨龍,一種早期嘅古鯨類

古鯨Archaeoceti),即係古代嘅鯨魚,喺生物學上應該係鯨魚嘅組先,係史前動物
古鯨亞目係鯨目嘅三個亞目之中,唯一已經絕種嘅,佢哋嘅滅絕可能基於兩個因素:物種競爭同頂唔順氣候變遷。

白鯨

Belugawhale MMC.jpg

白鯨學名Delphinapterus leucas,又稱貝魯卡鯨海金絲雀)以多變化的叫聲與豐富的臉部表情聞名,早期的捕鯨者稱之為「海中金絲雀」。白鯨廣泛分布於北極與亞北極地區,自古以來牠們一直是北極地區人類社會的重要商品,為當地原住民提供了食物、燃油、皮革等物資。牠們的活力與適應力、特殊的外貌、易受吸引的天性、以及可接受訓練等因素,使其成為海洋世界 的明星之一。幾個白鯨集中的地區已成為賞鯨聖地,包括加拿大東部的聖勞倫斯河下游與哈德遜灣西部的邱吉爾河河口。白鯨的潛水能力相當強,對於北極的浮冰環境有很好的適應力。

座頭鯨

Humpback Whale underwater shot.jpg


座頭鯨(學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英humpback whale),又叫大翅鯨(台灣名)、駝背鯨巨臂鯨,屬鬚鯨亞目嘅哺乳動物。喺日文,「座頭」嘅意思係指樂器「琵琶」,用嚟指鯨背嘅形狀好似琵琶咁樣。呢隻鯨魚算係好大,成熟嘅鯨魚身長有 12 至 17 ,目前最大記錄嘅雌性係 18 米。體重 36,000 kg。座頭鯨唔單止擁有所有鯨魚之中最長嘅前鰭,亦係遷徙路線最長嘅鯨魚(旅程可長達2.5萬公里)。加上獨特嘅跳出水面動作,成為賞鯨人士嘅最愛品種之一。全世界各大海洋都有座頭鯨嘅蹤跡,按地區分為多個族群,包括北太平洋、南半球同埋北大西洋品種。已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

藍鯨

一隻出現在東太平洋海域的成年藍鯨





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屬於鬚鯨亞目[3]。藍鯨被認為是地球上曾經生存過體型最大的動物[4][5],長可達33公尺,重達181
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是青灰色的,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6]。 目前已知藍鯨至少有三個亞種: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B. m. musculus;棲息在南冰洋B. m. intermedia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B. m. brevicauda(也稱侏儒藍鯨)。在印度洋發現的B. m. indica則可能是另一個亞種。與其他鬚鯨一樣,藍鯨主要以小型的甲殼類(例如磷蝦)與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也包括魷魚
直到20世紀初,在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海域中,藍鯨的數量是相當多的。在超過40年後,捕鯨者的獵殺使牠們幾乎滅絕。直到國際社會在1966年開始保育藍鯨後,藍鯨的數量才逐漸上升。一份2002年的報告估計目前世界上藍鯨的數量在5,000至12,000隻之間[7],並分佈在至少5個族群中。最近對於侏儒藍鯨的研究顯示這個數字可能是低估了實際的數量[8]。在捕鯨活動開始前,藍鯨最大的族群是在南極海域,估計大約有239,000隻(範圍介於202,000與311,000之間)[9]。目前在東北太平洋、南極海與印度洋的數量已經比以前要減少非常多(大約各只有2,000隻)。在北大西洋則有2個更大的集團,在南半球至少也有2個集團。

布氏鯨

進入全尺寸圖片



布氏鯨:Bryde's Whale,又稱熱帶鯨),屬鬚鯨科
因有關其活動細節、交配習慣等方面還沒有較準確的研究成果,其無疑是蔚藍大海中相當神秘的一種鯨魚,甚至有「最不為人知而最與眾不同的鯨」的說法。

長鬚鯨

在阿拉斯加奇奈峽灣國家公園(Kenai Fjords National Park)出現的長鬚鯨



長鬚鯨學名Balaenoptera physalus)又稱脊鰭鯨真鬚鯨剃刀鯨鯡鯨鰭鯨[4],是鬚鯨亞目中的一種水生哺乳動物。牠們是全球第二大的鯨,也是現存第二大的動物,僅次於藍鯨[5]
長鬚鯨的身軀長而苗條,全身大多呈棕灰色,下腹部的顏色較淺。現時所知,長鬚鯨最少有兩個現存的亞種:北大西洋的北長鬚鯨,以及另一較大的亞種——南冰洋的南極長鬚鯨。在極地熱帶地區的大型海洋中均可找到長鬚鯨,只是北極南極附近的地區,以及大型海域附近的小水域找不到牠們。所有密度最高的長鬚鯨族群均分佈於溫帶地區及水較冷的地帶。[6] 牠們的食物有小型的魚類、烏賊甲殼動物(這包括糠蝦磷蝦)。
跟其他所有大型的鯨類一樣,長鬚鯨在20世紀期間曾被大量捕撈,現時仍屬瀕危物種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簡稱IWC)後來全面禁止所有對長鬚鯨商業性捕撈的行為,[7]冰島日本仍然宣佈其捕撈行動將會繼續進行。此外,人類在水上的活動亦對長鬚鯨構成很大的威脅,更甚的是,據有關的記錄,每年長鬚鯨與船隻相撞的次數極多,且往往都導致了該鯨的死亡。

弓頭鯨

Bowheads42.jpg


弓頭鯨(舊稱北極鯨,又稱格陵蘭露脊鯨格陵蘭鯨巨極地鯨北極露脊鯨),是一種屬於鯨目的海洋哺乳動物。長成後長度可達20公尺 (雌性比雄性大)。

鬚鯨亞目

Balaenoptera brydei.jpg



布氏鯨又叫布達氏鯨,係鬚鯨科嘅一種。英文「Bryde's」全名係「Johan Bryde」,係為咗紀念佢喺1908年喺南非Durban起第一間捕鯨站而命名。

鯨魚

File:Sperm whale1b.jpg


抹香鯨(學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係世界上最大嘅齒鯨,亦係家下最大型掠食者之一。佢亦係所有鯨類中潛得最深、最耐嘅,可能只有喙鯨科嘅兩種瓶鼻鯨(Bottlenose Whale)先可以同佢比。抹香鯨40隻7英吋嘅尖牙可以使出1500磅嘅咬合力道,但抹香鯨好少咬合雙顎。
除咗以前被視為頭號目標嘅捕鯨時期以外,抹香鯨可能係大型鯨中數量最多嘅一種。
種名 macrocephalus 係嚟自希臘文,意思係「大頭」。抹香鯨另外重有一個名叫 catodon,同種異名嘅情況以前曾拗過好耐,目前似乎以 macrocephalus 為主流。
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alvill)嘅經典名著「無比敵」(Moby Dick),書裏面嗰條神勇嘅大
鯨「無比敵」就係一條抹香鯨。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MAD 蒼穹之戰神 OP Shangri-La 香格里拉

海洋生物-鱟

<<鱟魚>>
特殊生物館情深的夫妻魚--"鱟魚"

鱟魚的袓先出現在古生代泥盆紀,形態從古至今均無太大改變,故稱之為活化方,鱟雌雄異體,成體形態不同,雌大雄小,成熟的雌鱟約重4公斤,雄鱟約1.8公斤,雄鱟常伏身於雌鱟之上,如影隨形,直到死為止都在一起行動,因此民間稱此類為夫妻魚(鴛鴦魚)。更是沿海阿兵哥稱之的鋼盔魚,英名:Horseshoe crab 直譯成馬蹄蟹。

古書南越筆記曾載:(鱟性喜群游,雌常負雄於背,皆有骨如扇,做兩截,常張以為帆,乘風而行,雖遇驚濤不解,各曰鱟帆,漁者每望帆取之。持其雄而雌不去)民間甚至傳說抓鱟要抓一雙,否則會招來噩運。

鱟居住於沙質淺水海域,,晝伏夜出,常爬行或潛行於泥沙中,它的棲息地點與年齡有關,通常幼體生活於沙灘,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游向近海,鱟為雜食動物,同時也吃有機碎屑和藻類。居住在深海中的鱟,平常並不易看到,牠們有些分佈在美洲北大西洋沿岸,有些分佈在南美洲海域,在我國台灣海峽桃竹苗區域一帶也可見到牠們的足跡。

鱟於每年4~5月,月圓和大潮來臨時,成千的鱟向淺海移動進行生殖迴游,在月光下的海岸,四.五隻雄鱟利用鉗子串成一條鎖鏈一起追逐雌鱟,等交配完,為了返回海中就用腳不停的揮動,直挺挺的尾巴也在打轉,可是牠們的努力都徒勞無功,等潮水一退,只有死路一條,然而即使如此,數億年來這種規律不曾改變。第一年夏天受精孵化的鱟到第二年夏天會連續脫三次皮,第三年脫二次皮,第四年之後每年的夏天都會再脫一次皮,鱟魚的成長慢,生活史長,需經十多次脫皮才能長成成體。

鱟的成長分為四個階段:脫卵殼期.脫卵膜期.三葉幼體期.後期幼體期。受精卵經十天後即脫去卵殼。剛出生的鱟魚有如我們的小指甲一般大小,在潮間帶的泥灘地成長,每脫一次殼後體才會長大一點,鱟魚的壽命到目前為止還無確定的年限,已知牠們長到可以繁殖下一代時,最少需要十年以上

海洋生物

  
<<水母>>

水母是一群早在七億年前即出現在地球上的生物,屬腔腸動物門,而所謂的腔腸動物就是指進食和排泄都從同一個出口(有嘴巴而沒有肛門)。而水母更是一群可自由移動的大型浮游動物,主要的個體有兩層,外層的細胞有很多刺是捕食的工具,而內層細胞則主要在於消化功能,兩層細胞間是中膠質,只含少量散在細胞。而有如透明果凍的身軀含水量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利用消化酵素來分解食物,而種類更高達一萬一千多種。

腔腸動物除極少數種類生活在淡水中,絕大多數均為海洋生活,多數在淺海,少數為深海種,現存種類繁多,主要分成三大綱:

1.水螅綱 (Hydrozoa)                                 

2.缽水母綱 (Scypho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