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旗魚




槍魚屬 Makaira Lacepède, 1802
旗魚又稱為馬林魚,是多種海中大型掠食性魚類的總稱。
大型的種類可超過4公尺長。吻部細長。分佈於所有主要大洋。以其他魚類為食。旗魚是受歡迎的食物和遊釣魚種。

斑馬魚

Zebrafisch.jpg

斑馬魚,又名藍條魚花條魚藍斑馬魚印度魚印度斑馬魚,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的其中一

飛魚


飛魚硬骨魚綱頜針魚目,在動物分類學上稱為飛魚科,是一類具有滑翔能力的類。
體態修長,但稍稍側扁,長度一般為45厘米。吻短,口小,眼大。胸鰭發達如翼,腹鰭也比較發達,尾鰭的下葉要比上葉長。由尾部迅速擺動,可達到極大的速度,然後躍出水面,張開胸鰭,可滑行百米以上的距離。

長鰭鮪

學名(拉丁文) Thunnus alalungal
俗名 長翅甕串 長鰭串 白肉串 長鬚甕串
英名 Albacore 【愛柏考金槍魚】
分類 鯖科(Scombridae)
分布 全世界溫帶及熱帶海域

南方黑鮪

學名 Thunnus maccoyii
俗名 油串
大陸地區 馬蘇金槍魚(南方藍鰭)
英名 Southern bluefin tuna
日本語 ミナミマグロ
分類 鱸形目(Perciformes) / 鯖科 (Scombridae)
分佈 南半球 南緯30至50度之間的溫帶水域。

鮪魚

北方藍鰭金槍魚


鮪魚拼音wěi,注音ㄨㄟˇ,音同「偉」,又名金槍魚。香港人起初用近似其英語的發音讀做吞拿魚而一直沿用至今[1]澳門葡萄牙語舊譯為亞冬魚),是一種鯖科海洋生物,大部分皆於於鮪屬。
鮪魚的肉色為紅色,這是因為鮪魚的肌肉中含有了大量的肌紅蛋白所致。有些鮪魚,例如藍鰭鮪(T. thynnusT. maccoyiiT. orientalis)可以利用泳肌的代謝,使體內血液的溫度高於外界的水溫。這項生理功能使鮪魚能夠適應較大的水溫範圍,從而能夠生存在溫度較低的水域。
游泳速度快,瞬時時速可達160公里,平均時速約60-80公里。
鮪魚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中部與大西洋中部、屬於熱帶-亞熱帶大洋性魚。鮪魚的遊程很遠,過去曾經在日本近海發現過從美國加州遊過去的鮪魚。
鮪魚有8個品種,其中多數品種體積巨大,最大的體長達3.5米,重達600-700公斤,而最小的品種只有3公斤重。鮪魚的繁殖能力很強,一條50公斤重雌魚,每年可產卵500萬粒之多。
鮪魚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海產食材,經濟價值較佳。但因被漁民過度捕撈,已對牠們的種群數量造成威脅,最明顯的莫過於藍鰭鮪。因此國際間開始管制鮪魚的捕撈。

墾丁怪魚 裸胸鯙 - 發生不明生物咬傷戲水遊客事件

屏東墾丁小灣沙灘,墾丁 遊客被咬 本周二發生不明生物咬傷戲水遊客事件,受傷遊客送往署立恆春旅遊醫院治療,醫師就傷口痕跡研判,墾丁 遊客被咬不像水母造成,海生館海洋生物研究博士何宣慶說,從傷口照片初判,可能是裸胸鯙或海蛇類生物所致。墾管處保育課長馬協群表示,這是第一次發生遊客在小灣被水中生物咬傷事件,將派員到小灣海域調查。

墾丁怪魚 裸胸鯙 - 感覺到生物一個翻身,腳背隨即流血

墾丁遊客被咬 兇手疑為墾丁怪魚 裸胸鯙 洪先生本月23日,與家人從高雄南下墾丁度假,傍晚他和妻小在小灣沙灘玩水,因口渴準備上岸,從海水中走到與沙灘交界處時,右腳突然踩到不明生物,他感覺到生物一個翻身,自己的腳背隨即流血。

墾丁怪魚 裸胸鯙- 女遊客在小灣沙灘戲水時遭不明生物咬傷


墾丁遊客被咬 兇手疑為裸胸鯙 現場救生員聽聞有人受傷,上前幫忙止血,並通知救護車將洪先生送醫治療。當天稍早也有另名謝姓女遊客在小灣沙灘戲水時遭不明生物咬傷,她右手無名指有約6公分左右傷口,經送醫縫合才止血。

署立恆春旅遊醫院表示,兩名遊客都是出現侵入性傷口,狀況不同於水母螫傷的皮膚紅腫,由於兩遊客都沒有清楚看見不明生物,難以判斷是遭何種生物咬傷。

魚腹驚現異形生物 嚇得廚師拔腿就跑(圖)


2005年7月16日中午11時許,江蘇省連云港市區大慶東路的徐三家

常菜館,廚師在灶間鍋台邊剖魚時,突然從一隻巴掌大小的鯽魚腹

中緩緩地爬出一只乳白色的軟體動物,嚇得徐姓廚師撒腿就跑,邊

跑邊叫,“不得了,見鬼了,我從來未見到這種怪物。”幾分鐘後

,記者趕到現場,只見灶間案板上的鯽魚已經剖好,軟體怪物在魚

腹中不斷地向外“張望”,並試圖爬出來,記者能清晰地看到怪物

的“眼睛”。

在征得飯店廚師的同意後,記者用竹簽將怪物撥出後,怪物便在案

板上無方向地緩慢爬行,模樣很像一只乳白色的小烏龜。記者用竹

簽將其翻過來,發現它的模樣更加怪異,在半透明的腹部,竟密集

地長出了14只腳爪,用竹簽碰碰其爪子,爪子便自動縮到軟體內,

讓人毛骨悚然。

站在一旁的廚師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長了這麼大,廚師也幹了許

多年了,從魚腹中鑽出這麼個怪物,還是頭一回看到。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肺魚亞綱





含肺魚學名Hyneria)是一種史前的掠食性魚類,生存於3億6000萬年前的泥盆紀。牠們長約4米[1]及重達2噸。其骨骼顯示牠們的鰭很強壯,有可能可以走到陸地上。
含肺魚的化石是於196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發現,包括了牙齒、骨骼及尾鰭。[2][3]自此以後就發現了更多的標本,但卻未有完整的骨骼。含肺魚是一種肉鰭魚,屬於Tristichopteridae,與新翼魚一樣於泥盆紀都非常普遍。

腔棘魚亞綱

南非矛尾魚Latimeria chalumnae
腔棘魚腔棘目魚類,包含了最古老的有頷下門分支。一直以為腔棘魚所屬種類已於白堊紀末完全滅絕,但於1938年南非發現矛尾魚後,這個想法才被打破。

肉鰭魚綱



肉鰭魚是硬骨魚類的一個綱。此類魚的特點是魚鰭中有一個中軸骨,在前鰭的基部上有明顯的肌肉組織與分開的兩片腹鰭,和之後兩棲動物四足類動物的演化有直接的關聯性。此綱之下包括肺魚下綱(Dipnoi)、腔棘魚亞綱(Actinistia)和四足形亞綱(Tetrapodomorpha)。 其中的腔棘魚曾被認為已完全滅絕,直到1938年才在非洲東南海域深海捕捉到活體,之後並在印度等地區多次被發現而證實仍然存活於深海中。目前僅存一目二種,即矛尾魚,被認為是魚類中的活化石

輻鰭魚綱



輻鰭魚綱學名Actinopterygii)指的是鰭呈放射狀的(條鰭魚 Ray-finned Fishes)。 輻鰭魚是脊椎動物中最具優勢的種類,共有超過27,000種,遍及淡水海水環境。

硬骨魚總綱



硬骨魚魚綱的一個主要類別,大部分魚類屬於硬骨魚類。
骨骼多為硬骨,身體被硬鱗、圓鱗或櫛鱗,有時裸露無鱗;無鰓裂,外被一骨質鰓蓋;一般具有。大多是體外受精,卵生,少數為卵胎生。

棘魚綱


棘魚綱是一類早已絕滅、僅存在於古生代的最早的有頜魚類。有頜魚類在漫長的歷史演化中形成了兩大主支一真口魚類板鰓類。棘魚類和硬骨魚類共同組成了真口魚類,牠們有著共同的祖先,在真口魚類中代表了兩條獨立的進化路線。
同其他所有的原始有頜魚類一樣,棘魚具有偶鰭,耳內有三個半規管,腦顱和咽顱是分開的兩部分,鰓長在鰓弓的外側,領是由頗弓骨骼形成的。棘魚類通常是較小的魚,長度很少超過20釐米,然而一些種類可超過兩米。棘魚具有似鱉的外形,兩對偶鰭,一個歪形尾,除了尾鰭以外,所有鰭的前方都具棘刺,這也是棘魚名字的來源。
棘魚身體披有特殊的鱉皮狀的密集鱗片,但不呈覆瓦狀排列。鱗片呈方冠狀,由緻密的齒質和骨質形成,沒有髓腔,根據這一點可以很容易地區分棘魚鱗片與花鱗魚鱗片。記錄表明,棘魚類最早是發現於早志留紀,最晚出現在早二疊紀

軟骨魚綱

大白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

軟骨魚類是一種古老的魚類,進化自盾皮魚
軟骨魚和硬骨魚,一起出現在泥盆紀,它們不斷進化,最後取代了盾皮魚類。現存的2萬多種魚類中,根據其骨骼的性質,可分為軟骨魚和硬骨魚兩大類。
軟骨魚類是魚類中最低等的類群,骨骼全部由軟骨組成,體被盾鱗或無鱗;鰓裂每側5-7個分別開口於體外,或4個外被一膜質鰓蓋;雄性的腹鰭里側具有鰭腳;尾鰭呈歪尾型;腸具有螺旋瓣;無鰾;軟骨魚類的生殖方式是體內受精,卵生卵胎生胎生
絕大多數在海洋中生活,但它們卻起源於淡水生活的祖先。

盾皮魚綱

鄧氏魚頭骨

盾皮魚綱學名Placodermi)是一類已經滅絕的魚類,大約生活在志留紀泥盆紀,共繁衍了近7000萬年[1]。盾皮魚類是脊椎動物,是最早的有頜魚類,頭部和胸部覆蓋骨甲,故得名。它們的頜是由頭部兩側的支撐鰓的弓狀骨演化而來的。2005年8月,約翰·A·朗(John A. Long)及其野外考察隊對戈戈(Gogo)站高地草地的考察中,發現帶有礦化臍帶胚胎的盾皮魚化石。[1]這個發現顛覆了以往對性行為體內受精起源的認識。[1]

七鰓鰻

Havsnejonöga.jpg

七鰓鰻綱學名Petromyzontidae),又名八目鰻綱,是脊椎動物的一綱

頭甲魚

Cephalaspis tenuicornis.jpg

頭甲魚屬學名Cephalaspis)甲胄魚的一類,屬於無頜總綱。頭甲魚類生活於奧陶紀泥盆紀化石北美歐洲北極地區都有發現。

缺甲魚綱

頭甲魚屬

頭甲魚綱學名Cephalaspidomorphs)是一類無頜魚。大部份學者都認為它們已經滅絕,但七鰓鰻有時也會被分類到此類之中。若七鰓鰻包含在內,頭甲魚綱的年代由志留紀泥盆紀延至今天。

花鱗魚綱

Acanthodii.jpg
棘魚綱
是一類早已絕滅、僅存在於古生代的最早的有頜魚類。有頜魚類在漫長的歷史演化中形成了兩大主支一真口魚類板鰓類。棘魚類和硬骨魚類共同組成了真口魚類,牠們有著共同的祖先,在真口魚類中代表了兩條獨立的進化路線。
同其他所有的原始有頜魚類一樣,棘魚具有偶鰭,耳內有三個半規管,腦顱和咽顱是分開的兩部分,鰓長在鰓弓的外側,領是由頗弓骨骼形成的。棘魚類通常是較小的魚,長度很少超過20釐米,然而一些種類可超過兩米。棘魚具有似鱉的外形,兩對偶鰭,一個歪形尾,除了尾鰭以外,所有鰭的前方都具棘刺,這也是棘魚名字的來源。
棘魚身體披有特殊的鱉皮狀的密集鱗片,但不呈覆瓦狀排列。鱗片呈方冠狀,由緻密的齒質和骨質形成,沒有髓腔,根據這一點可以很容易地區分棘魚鱗片與花鱗魚鱗片。記錄表明,棘魚類最早是發現於早志留紀,最晚出現在早二疊紀

鰭甲魚綱

Drepanaspis gemuendina

鰭甲魚綱學名Pteraspidomorphi)是一類已滅絕的早期無頜魚。其頭部化石顯示有大幅的裝甲。一些物種甚至可以在淡水中生存。其下包含了異甲魚目、Thelodontidae、Astraspida、Arandaspida及Eriptychiida。

大西洋鯡魚(Clupea harengus)世界上最繁盛的魚種

魚類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蟲類(12%)、哺乳類(9%)、兩生類(8%)五大類。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當時已知魚類共有24618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32100種。[1]

昆蟲

蜜蜂 (膜翅目)

昆蟲在分類學上屬於昆蟲綱(學名Insecta),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動物,已發現80多萬種[來源請求],比所有別種動物加起來都多。字原作[1]
昆蟲的構造有異於脊椎動物,它們的身體並沒有內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層由幾丁質(英文 chitin)構成的殼。這層殼會分節以利於運動,猶如騎士的甲胄。
昆蟲在生物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蟲媒花需要得到昆蟲的幫助,才能傳播花粉。而蜜蜂採集的蜂蜜,也是人們喜歡的食品之一。在東南亞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蟲本身就是當地人的食品。
但昆蟲也可能對人類產生威脅,如蝗蟲白蟻。而有一些昆蟲,例如子,還是疾病的傳播者。
有一些昆蟲能夠藉由毒液或是叮咬會對人類造成傷害,例如虎頭蜂在有人入侵地盤時會以螫針注入毒液

刺蝟

普通刺蝟

刺蝟是屬於哺乳動物中的蝟形目。最普遍的刺蝟種類是學名為「歐洲刺蝟」的普通刺蝟,廣泛分佈在歐洲亞洲北部,在中國的北方和長江流域也分佈很廣,這種刺蝟冬天冬眠,在蘇南民間又被叫做「偷瓜獾」。刺蝟體肥矮,爪銳利,眼小,毛短,渾身有短而密的刺,遇敵害時能將身體捲曲成球狀,將刺朝外,保護自己,剛出生時刺軟眼盲。刺蝟在夜間活動,以昆蟲和蠕蟲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蟲子,因此有利於農業消滅害蟲。和豪豬不同,刺蝟的刺不能脫落。刺蝟一般能抵抗許多種毒物,但無法抵抗殺蟲劑,有時因誤食被殺蟲劑殺死的蟲子而中毒身亡,因為行動緩慢,有時會被高速行駛的車軋死。刺蝟的主要天敵是貓頭鷹狐狸等食肉動物。
當它經過一種有氣味的植物時,會咀嚼然後吐到自己的刺上,使刺保持當地的氣味以防止被天敵發覺,也可能使其沾染毒物,以抵抗攻擊它的敵人。
一般刺蝟能成活4-7年,但作為寵物的據記載有成活達16年的。
作為寵物的刺蝟是由普通刺蝟和非洲的「四趾刺蝟」雜交培養的,不冬眠,個頭較小,不耐寒。普通刺蝟不易作為寵物飼養。有的國家禁止將刺蝟作為寵物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