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印太平洋喙鯨

無法找到符合 "印太平洋喙鯨" 的相關結果。

朗氏中喙鯨(學名:Indopacetus pacificus)舊稱朗曼氏喙鯨,又稱太平洋喙鯨印太洋喙鯨。其可說是目中最神祕的物種,現有標本只有2個風化了的頭骨,沒有已證實的活體觀察記錄,甚至連完整屍體都不曾見過。最初由H. A. Longman以Mesoplodon pacificus之名發表,僅根據1882年在澳洲昆士蘭(Queensland)海灘發現的一個頭骨與下顎。當時科學界懷疑這個頭骨可能是初氏中喙鯨(True's Beaked Whale)的亞種,或是成年的雌南瓶鼻鯨。1955年在索馬利亞海灘發現了第二個朗氏中喙鯨的頭骨標本,於是到了1968年,芝加哥田野博物館的喙鯨專家Joseph Curtis Moore確立朗氏中喙鯨為一獨立物種的分類地位,並創立一新屬為Indopacetus,此屬名表示該鯨種生存於印度洋太平洋。部分學者不認同上述分類法,仍將其置於中喙鯨屬(Genus Mesoplodon)中。在印度洋與太平洋熱帶海域曾有不知名的鯨類目擊記錄,通常稱之為「熱帶瓶鼻鯨」(tropical bottlenose whale),可能就是朗氏中喙鯨。

貝氏喙鯨

與人類體型的對比
貝氏喙鯨,學名Berardius arnuxii,舊稱貝爾氏喙鯨,有時又被稱為巨瓶鼻鯨北太平洋瓶鼻鯨巨四齒鯨北太平洋四齒鯨以及北方四齒鯨。牠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現生種喙鯨。1881年,俄羅斯一位地方首長Nicholas Grebnitzki在白令海發現未知的大型喙鯨頭骨,之後由學者Leonard Stejneger在1883年時提出學名。牠們一度曾被視為其近親阿氏貝喙鯨(Berardius arnuxii)的北方變種,直到1910年學者True F.在論文中提出完整樣本觀察報告,確認兩者是獨立的兩個物種。在日本外海,由於其龐大的體型且常在岸邊出現,使之成為商業捕鯨的目標,特別是在日本的千葉縣(chiba),貝氏喙鯨極具商業價值,多以新鮮鯨肉或肉乾販售。貝氏喙鯨在日本被稱為「tsuchi-kujira」(假名寫作「ツチクジラ」,漢字為「槌鯨」),「tsuchi」是一種形狀像瓶子的老式木槌,「kujira」意思是「鯨」。與其他喙鯨相同,貝氏喙鯨生存於較深的海域,對研究工作而言是一大挑戰。一直以來對牠們的研究主要來自於解剖日本捕捉到、或隨後在市場上販售的樣本。

長鰭領航鯨

Illustrazione globicefalo.JPG
長肢領航鯨學名Globicephala melas),又名長鰭領航鯨大西洋領航鯨黑圓頭鯨巨頭鯨,是兩種圓頭鯨屬的其中一種。牠們屬於海豚科,但其行為較為接近鯨魚

殺人鯨

浮窺中嘅虎鯨
殺人鯨(英文 Orca / Killer Whale),學名叫虎鯨 / 逆戟鯨Orcinus orca,拉丁文意思係「嚟自陰間嘅鯨魚」),事實上佢係世界上最大,最孔武有力嘅海豚鯨魚品種。因為獵食時兇殘,有咬嘅記錄(1973年美國海軍潛水手冊記載曾咬過一名滑浪人士)[2],而且重食好多海獅海豚而得到殺人鯨呢個名。
自1970年代以來,全球有24人俾殺人鯨殺死[3]

偽虎鯨

False killer whale 890002.jpg
偽虎鯨學名Pseudorca crassidens)為海豚科偽虎鯨屬下唯一動物,生活於世界各地暖溫帶至熱帶海域。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南海、黃海、台灣海域、東海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英格蘭。[3]
偽虎鯨體型和虎鯨類似,因此得名,但是它們並非近親。

瓜頭鯨

一隻瓜頭鯨,可以清晰的看見他的唇部呈現白色
瓜頭鯨學名Peponocephala electra)別名有瓜狀頭鯨多齒黑鯨小殺人鯨伊列特拉海豚[3]。它為海豚科瓜頭鯨屬下的唯一動物,因其尖瓜狀的腦袋而得名[3]。該物種遍布世界各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外海的深水海域[3],包括台灣的蘇澳[2],中國大陸的東港附近[4]

一角鯨

Narwhalsk.jpg
一角鯨學名Monodon monoceros英文名:Narwhal)又稱獨角鯨長槍鯨,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總是與傳說中的獨角獸Unicorn)聯想在一起,理由很明顯:雄性一角鯨長有長而呈螺旋狀的長牙,讓牠們比世界上任何生物都要接近傳說中獨角獸的形象。事實上在中世紀以前,商人與𫔀金術士將一角鯨視為神祕的生物,其長牙被當作「獨角獸的角」,價值非凡。雖然現今已不再將牠們與獨角獸作聯想,但由於一角鯨所處的遙遠而嚴峻寒冷的北極,與其獨特的外觀,牠們仍然是令人著迷的生物。

矛齒鯨

矛齒鯨的重建圖



矛齒鯨Dorudon)是龍王鯨科中的一個屬,生存於4100萬至33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身長約5公尺(16英呎),很有可能是肉食性的,以魚類、烏賊為主食。矛齒鯨生活於溫暖的海域,北美洲與埃及都有發現牠們的化石
因為矛齒鯨相當類似龍王鯨,所以矛齒鯨原先被認為是未成年的龍王鯨,但是後來矛齒鯨的幼鯨化石被發現,古生物學家才發現牠們是不同種。
雖然矛齒鯨看起來相當類似現代鯨魚,不過牠們沒有辦法向現代鯨魚那麼有效率的使用超音波。牠們的鼻孔位在嘴與頭頂的中間,就跟其他的龍王鯨類一樣。

龍王鯨

Basilosaurus.jpg
龍王鯨學名Basilosaurus,意為「帝王蜥蜴」),又名械齒鯨(Zeuglodon),已經絕種的古代海洋哺乳動物,現代鯨魚的近親,是鯨目中的一個,生存於39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
龍王鯨剛開始被誤認為是巨大的海洋爬蟲類化石,所以被命名為帝王蜥蜴。它最早是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被發現的,隨後古生物學家從埃及巴基斯坦發現的化石中辨認出至少存在兩個其他的種。
龍王鯨平均身長為18公尺(60英呎),而且擁有比現代鯨魚更為修長的身體。古生物學家對於牠們已經退化的短小後肢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可以證明現代鯨魚原先是由陸生哺乳類動物演化而來。龍王鯨也是密西西比州與阿拉巴馬州的州化石

羅德侯鯨

Rodhocetus.jpg



羅德侯鯨學名Rodhocetus)是一滅絕鯨魚,有著陸上哺乳動物的特徵,顯示了鯨魚從陸地進入海洋的過渡性。
第一個發現的物種R. kasrani,牠的盆骨已與脊骨及後肢融合,並有分化的牙齒。另一個較近期發現的R. balochistanensis,牠的踝骨支持了羅德侯鯨是偶蹄目演化的直接連結,並推翻了很多指鯨魚是由中獸目衍生而成的理論。羅德侯鯨踝骨結構中的滑車是雙軸式的,在哺乳動物中只有偶蹄目有這個特性。[1]
羅德侯鯨的頭顱骨
羅德侯鯨的耳骨已經非常像鯨魚的,但游泳方式則不同。羅德侯鯨肯定是半水中動物,後肢大而有蹼,用以在水中推進。牠的尾巴粗壯,可以作為舵。很多學者指羅德侯鯨的游泳方式像水獺,但2003年進行的主成分分析發現羅德侯鯨的四肢比例與俄羅斯麝鼴接近。
羅德侯鯨的第一個化石是於2001年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發現,估計屬於4700萬年前。牠提供了鯨魚演化歷史的資料。[2]

原鯨

Protocetus BW.jpg


原鯨(學名:Protocetus atavus)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古代鯨魚,屬於原鯨科巴基鯨生活在始新世中期,約4500萬年前。原鯨身長為2.5 公尺
原鯨是一種相當原始的鯨魚,仍然擁有後鰭,前鰭則長有腳趾。牠們的長下顎中長有銳利的牙齒與更原始的巴基鯨不同的是,原鯨可以完全聽見水中的聲音。

走鯨

走鯨學名Ambulocetus),又名陸行鯨,是一種早期的鯨魚,可以同時行走及游泳。走鯨是過渡化石,顯示了鯨魚如何從陸上的哺乳動物演化出來。走鯨的外表像鱷魚,約有3米長。牠的後肢較適合游泳,可能像水獺及鯨魚般擺動背部來游泳。有指走鯨像鱷魚般獵食,潛伏在淺水地區捕獵不為意的獵物。就其牙齒化學分析發現走鯨可以出入淡水及海洋區域。
走鯨沒有外耳。牠會將頭貼近地面感受振動,藉以追蹤獵物。
走鯨的重組圖。
科學家認為走鯨是早期的鯨魚,原因是牠有類似的水中特性,包括有潛入水中的適應性,而其圍耳骨的結構像鯨魚的可以在水中聽聲。另外,牠的牙齒亦與鯨魚的牙齒相似。牠的牙齒型態不同。
走鯨化石是在巴基斯坦發現。在走鯨的時代,巴基斯坦是近古地中海的海岸區域。

巴基鲸

巴基鯨


巴基鯨科(Pakicetidae)是已滅絕哺乳動物鯨目中最早的成員。現今鯨目的成員,如鯨魚海豚都是水中生活的動物,巴基鯨科卻是生活在陸地上的。由於牠們的化石都是在近海邊發現,估計牠們會有部份時間在水中生活。
已知的巴基鯨科包括像巴基鯨Nalacetus及像狐狸魚中獸。巴基鯨最初是由菲利浦·金格里奇(Philip Gingerich)等人於1983年發現,其下的三個物種都是在巴基斯坦發現,故得此名。這個區域相信於5300萬年前巴基鯨仍然生存時是特提斯海的海岸。
巴基鯨科是肉食性的陸上動物,估計是現今鯨魚的祖先。牠們的耳骨位置、中耳的摺疊情況及臼齒上小齒的排列,都是與現今鯨魚相似及所獨有的。就現今的鯨魚演化歷史,一般接受是由巴基鯨科演化成兩棲的陸行鯨科,進而成為龍王鯨科及其後的鯨魚。

古鯨

鯨龍,一種早期嘅古鯨類

古鯨Archaeoceti),即係古代嘅鯨魚,喺生物學上應該係鯨魚嘅組先,係史前動物
古鯨亞目係鯨目嘅三個亞目之中,唯一已經絕種嘅,佢哋嘅滅絕可能基於兩個因素:物種競爭同頂唔順氣候變遷。

白鯨

Belugawhale MMC.jpg

白鯨學名Delphinapterus leucas,又稱貝魯卡鯨海金絲雀)以多變化的叫聲與豐富的臉部表情聞名,早期的捕鯨者稱之為「海中金絲雀」。白鯨廣泛分布於北極與亞北極地區,自古以來牠們一直是北極地區人類社會的重要商品,為當地原住民提供了食物、燃油、皮革等物資。牠們的活力與適應力、特殊的外貌、易受吸引的天性、以及可接受訓練等因素,使其成為海洋世界 的明星之一。幾個白鯨集中的地區已成為賞鯨聖地,包括加拿大東部的聖勞倫斯河下游與哈德遜灣西部的邱吉爾河河口。白鯨的潛水能力相當強,對於北極的浮冰環境有很好的適應力。

座頭鯨

Humpback Whale underwater shot.jpg


座頭鯨(學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英humpback whale),又叫大翅鯨(台灣名)、駝背鯨巨臂鯨,屬鬚鯨亞目嘅哺乳動物。喺日文,「座頭」嘅意思係指樂器「琵琶」,用嚟指鯨背嘅形狀好似琵琶咁樣。呢隻鯨魚算係好大,成熟嘅鯨魚身長有 12 至 17 ,目前最大記錄嘅雌性係 18 米。體重 36,000 kg。座頭鯨唔單止擁有所有鯨魚之中最長嘅前鰭,亦係遷徙路線最長嘅鯨魚(旅程可長達2.5萬公里)。加上獨特嘅跳出水面動作,成為賞鯨人士嘅最愛品種之一。全世界各大海洋都有座頭鯨嘅蹤跡,按地區分為多個族群,包括北太平洋、南半球同埋北大西洋品種。已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

藍鯨

一隻出現在東太平洋海域的成年藍鯨





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屬於鬚鯨亞目[3]。藍鯨被認為是地球上曾經生存過體型最大的動物[4][5],長可達33公尺,重達181
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是青灰色的,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6]。 目前已知藍鯨至少有三個亞種: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B. m. musculus;棲息在南冰洋B. m. intermedia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B. m. brevicauda(也稱侏儒藍鯨)。在印度洋發現的B. m. indica則可能是另一個亞種。與其他鬚鯨一樣,藍鯨主要以小型的甲殼類(例如磷蝦)與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也包括魷魚
直到20世紀初,在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海域中,藍鯨的數量是相當多的。在超過40年後,捕鯨者的獵殺使牠們幾乎滅絕。直到國際社會在1966年開始保育藍鯨後,藍鯨的數量才逐漸上升。一份2002年的報告估計目前世界上藍鯨的數量在5,000至12,000隻之間[7],並分佈在至少5個族群中。最近對於侏儒藍鯨的研究顯示這個數字可能是低估了實際的數量[8]。在捕鯨活動開始前,藍鯨最大的族群是在南極海域,估計大約有239,000隻(範圍介於202,000與311,000之間)[9]。目前在東北太平洋、南極海與印度洋的數量已經比以前要減少非常多(大約各只有2,000隻)。在北大西洋則有2個更大的集團,在南半球至少也有2個集團。

布氏鯨

進入全尺寸圖片



布氏鯨:Bryde's Whale,又稱熱帶鯨),屬鬚鯨科
因有關其活動細節、交配習慣等方面還沒有較準確的研究成果,其無疑是蔚藍大海中相當神秘的一種鯨魚,甚至有「最不為人知而最與眾不同的鯨」的說法。

長鬚鯨

在阿拉斯加奇奈峽灣國家公園(Kenai Fjords National Park)出現的長鬚鯨



長鬚鯨學名Balaenoptera physalus)又稱脊鰭鯨真鬚鯨剃刀鯨鯡鯨鰭鯨[4],是鬚鯨亞目中的一種水生哺乳動物。牠們是全球第二大的鯨,也是現存第二大的動物,僅次於藍鯨[5]
長鬚鯨的身軀長而苗條,全身大多呈棕灰色,下腹部的顏色較淺。現時所知,長鬚鯨最少有兩個現存的亞種:北大西洋的北長鬚鯨,以及另一較大的亞種——南冰洋的南極長鬚鯨。在極地熱帶地區的大型海洋中均可找到長鬚鯨,只是北極南極附近的地區,以及大型海域附近的小水域找不到牠們。所有密度最高的長鬚鯨族群均分佈於溫帶地區及水較冷的地帶。[6] 牠們的食物有小型的魚類、烏賊甲殼動物(這包括糠蝦磷蝦)。
跟其他所有大型的鯨類一樣,長鬚鯨在20世紀期間曾被大量捕撈,現時仍屬瀕危物種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簡稱IWC)後來全面禁止所有對長鬚鯨商業性捕撈的行為,[7]冰島日本仍然宣佈其捕撈行動將會繼續進行。此外,人類在水上的活動亦對長鬚鯨構成很大的威脅,更甚的是,據有關的記錄,每年長鬚鯨與船隻相撞的次數極多,且往往都導致了該鯨的死亡。

弓頭鯨

Bowheads42.jpg


弓頭鯨(舊稱北極鯨,又稱格陵蘭露脊鯨格陵蘭鯨巨極地鯨北極露脊鯨),是一種屬於鯨目的海洋哺乳動物。長成後長度可達20公尺 (雌性比雄性大)。

鬚鯨亞目

Balaenoptera brydei.jpg



布氏鯨又叫布達氏鯨,係鬚鯨科嘅一種。英文「Bryde's」全名係「Johan Bryde」,係為咗紀念佢喺1908年喺南非Durban起第一間捕鯨站而命名。

鯨魚

File:Sperm whale1b.jpg


抹香鯨(學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係世界上最大嘅齒鯨,亦係家下最大型掠食者之一。佢亦係所有鯨類中潛得最深、最耐嘅,可能只有喙鯨科嘅兩種瓶鼻鯨(Bottlenose Whale)先可以同佢比。抹香鯨40隻7英吋嘅尖牙可以使出1500磅嘅咬合力道,但抹香鯨好少咬合雙顎。
除咗以前被視為頭號目標嘅捕鯨時期以外,抹香鯨可能係大型鯨中數量最多嘅一種。
種名 macrocephalus 係嚟自希臘文,意思係「大頭」。抹香鯨另外重有一個名叫 catodon,同種異名嘅情況以前曾拗過好耐,目前似乎以 macrocephalus 為主流。
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alvill)嘅經典名著「無比敵」(Moby Dick),書裏面嗰條神勇嘅大
鯨「無比敵」就係一條抹香鯨。